原标题:工程人,就得有领跑的姿态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榆通讯员杨海啸
与很多在建设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同志一样,今年41岁的杨成涛有着工程人特有的沉稳持重气质。有着近20年工程建设经历的杨成涛是中建六局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委委员、副总经理,西南分公司*总支书记。
两年从“基建小白”成长为“业务能手”
从“基建小白”到“业务能手”要用多长时间?杨成涛的答案是:两年。年武汉理工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后,杨成涛来到北京,选择了更具挑战的安全管理岗,与大多数刚参加工作的“职场小白”一样,他一开始遇到了许多问题。但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杨成涛并未退缩,而是从容面对。
白天在工地,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图纸、施工方案,随手记录工作时遇到的“难题”。夜晚,他认真研究相关技术规范,向师傅们虚心请教,直至融会贯通、彻底领悟,把遇到的问题逐个击破。
在杨成涛看来,学而优则事业可成。因此,他始终不停地学习耕耘,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他提前半年转正、连续三年被评为公司“优秀职工”,也积累了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年时间从安全员、施工员,再到生产经理、项目经理、*支部书记和团委书记等多岗位,不同的岗位赋予不一样挑战与磨炼,但不变的是那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建优质工程回报家乡父老
“北漂”7年的杨成涛,始终心系家乡。年,他回到家乡云南,从基层做起,到家乡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年为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云南省“十三五”规划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共计新建、扩建86所高中学校。“我立马站出来选了家乡的3所中学建设,同事同行说我憨不选挣钱的,要选有意义的。”杨成涛说,“作为一名工程建设者,家乡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一直以来我总想着能为家乡罗平做点实事现在机会来了,家乡的孩子能在我们建设的学校里读书,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值得,这才是做工程人的骄傲和自豪。”
年,他带领项目团队,先后建设了富源县第九中学、罗平县第五中学、宣威市第五中学、镇康县帮东河水库、耿马东老光伏发电等多个重点民生工程及居民住宅项目,用专业实力为家乡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耕工程项目管理,帮助家乡父老实现“安居梦”,助力家乡建设绿水青山,他也因此获得了“昆明市优秀班组长”。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杨成涛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婚姻大事,直到年才领取了结婚证。他知道,随着结婚生子,在那种“金戈铁马,仗剑天涯”的征程中,硬汉子也有一份柔软的牵挂了。
突破与引领善做优质工程能工巧匠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得突破与引领”,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杨成涛常和同事们开玩笑说:“办公室里走不出工程专家,施工现场才是工程人的家。”他始终将“建设一个工程,铸就一项精品,造福一方百姓”作为自己从业的最高追求,狠抓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和技术创新,项目团队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QC成果奖项;强抓标准化体系建设,多个项目被评为云南省级“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落实质量强国战略,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多次获得昆明市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云南省建筑业协会“优秀企业”等称号、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累计余项。近三年来个人多次荣获云南省和昆明市建筑业协会“优秀企业家”称号,他本人也积极总结分享先进工作经验,参与编写了云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云南省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工程技术标准》。他长期扎根边疆地区,带领员工克难奋进,助力边疆地区教育发展、生态文明、水务环保和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时光荏苒,洗尽铅华。在奉献与担当中体现硬汉柔情、在突破和引领中彰显工程人本色、在坚守和创新中成就能工巧匠。目前,杨成涛正和项目团队一起,在新的征程中继续前行。未来的路还很长,而我们看到的始终是这位项目工程“扛鼎者”那策马扬鞭、义无反顾的坚实背影。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