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皮肤过敏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央视点名退热贴不退热还有害娃退烧攻略 [复制链接]

1#

在风起云涌的育儿江湖,有一个从古至今的大难题——尤其当下流感爆发,更容易让家长胆战心惊!那就是:发烧!

发烧其实不可怕,科大大最怕的,就是家长情急之下,踩了误区!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还记得灌肠退烧导致肾衰竭的宝宝吗?

今天,贴心科大大就好好的说叨说叨:

给娃退烧时,哪些误区一个都不能碰!要不要带娃就医,又有哪些金标准!

1

4大退烧误区,1个也错不起!

科大大先给大家填一个人人都会踩进去的坑——物理退烧。

物理退烧?风险大

大部分家长都持着这样的观点:是药三分毒,物理退烧最靠谱,既管用又没有副作用。

对不起,科大大来泼冷水了,娃发烧后,家长要做的第一步是:静静观察。

因为发烧,是人体应对外来病原体的一种抵抗方式。

除非是超高热,发烧本身并不会娃身体造成伤害。相反,适当的发热其实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所以,一般发热的应对原则就是——让娃舒服。

擦酒精这样的硬核退烧法,可千万别给娃用:

新闻来源:人民网

类似的还有吹电扇、敷冰袋等,也是同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温水擦浴,只适用于宝宝觉得热的时候。如果娃正在体温上升期,觉得冷,还用温水擦脸擦身,可能更冷更不舒服。

即便洗完澡体温降下来了,也只是暂时的,一会儿还会升上来。

退热贴?没啥用

退热贴已经成为了娃发烧的标配。但真的有用吗?

心理安慰罢了!

新闻来源:央视新闻

退热贴的原理是物理降温,其核心部分是挥发性液体凝胶层。

但是它能带走的热量非常有限,而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过敏反应。

说完了常见误区,还有些让科大大咋舌的退烧偏方!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野!

捏痧退烧?危险

孩子发烧了,家长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科学方法,而是偏方“捏痧”。

然后,就出事儿了......

新闻来源:新闻晨报

宝宝皮肤娇嫩,家长贸然进行所谓的“捏痧”,只会给娃造成“软组织挫伤”等伤害。

烧到惊厥,塞东西

孩子热性惊厥时,父母担心孩子咬着舌头,往往会把一些物品塞到孩子嘴里。

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很容易损伤牙龈、牙齿,甚至东西掉落进喉咙里引起窒息。

新闻来源:钱江晚报

正确的应对方法是这样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记住科大大一句话:旁门左道不可取,多多学习是正道!

2

科学退烧,谨记2要3不要!

退烧,讲究个稳!准!狠!熟读背诵科大大的口诀:2要,3不要。

口服退烧药,要得

是用单一成分的退烧药是比较安全的退烧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退烧药是布洛芬(如:美林)或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

怎么用呢?上图!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如果娃吃了退烧药之后反复发烧,或者退热效果不明显,科大大在这里提出家长们的自省双连: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对退烧来说,多喝水很重要,家长们千万不要轻视。

栓剂退烧药,要得

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可以使用栓剂退烧:

孩子口服药物不配合。

孩子有呕吐症状,口服药物容易呕吐。

我们常见的栓剂多为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其使用剂量、频率和口服剂相同。

接下来的三不要,也要牢记了!

吃药死守38.5℃,要不得

每个孩子都是个神奇的“独立个体”,38.5℃只是个参考温度,不是绝对值!

关键还是看孩子的状态!

如果孩子体温达到了38.5℃,但精神状态较好,能吃能玩,就可以不着急,先观察,到39℃再用药;

反之,没到38.5℃也可以用药!

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更要及时用药,避免体温过高再次引起惊厥!

肌肉注射,要不得

俗称:打屁股针。

肌肉注射常用的退烧药有赖氨匹林,16岁以下儿童慎用,3岁以下儿童禁用!

还有两类注射剂也一定要慎用:

激素类注射剂:比如地塞米松注射剂(除喉炎等特殊疾病外,需医生决定)。

中成药注射剂:比如清开灵注射剂。

科大大提醒一句:就单纯的退烧来说,也不建议静脉注射(输液)哦!

除非孩子高热,又不能喝水,又吐又拉,这时就需要输液补充水分。

灌肠退烧,要不得

灌肠退烧这路子,听起来就野得很!是指将药物通过肛门注入到肠管内,达到降温的目的。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但是!很可能给娃带来穿孔、出血、肝功能损伤、过敏等风险!

3

是否就医,看2点!

看年龄

3月龄以下的宝宝,在平静状态下,体温超过38℃即建议就诊。

特别是1月龄以下,超过37.5℃就应该就诊。

看症状

若宝宝只是发烧,其它状态良好,可以通过穿脱衣物、温水擦浴等方法和药物降温,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

而且这种情况持续时间不超过2天,甚至体温有好转倾向,可以先不用急着就医。

少量多次给孩子饮水、保证排尿排便,多观察即可。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不知道科大大今天的辛苦码字,有没有让宝爸妈们安心些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