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皮肤过敏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云半世纪再回眸从零追赶到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秘方 https://m.39.net/disease/a_5419408.html
卢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半个世纪前的气象预报员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广袤土地上空任何一块区域云的图像,可以“想看就看”——距离地球公里和3.6万公里的太空中,7颗风云卫星俯瞰全球风云;北到北极圈内,南到南极大陆,都有海量卫星数据在接收、处理和分发;每隔5分钟,就有一张新的中国区域云图回传,从卫星镜头到预报员手机屏幕,只要不到10分钟的时间……“气象卫星应如自来水般长期供应!”来自“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这个描绘,已经从梦想照进现实。在中国气象局近日举行的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媒体通气会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杨军说,在中国风云卫星50年的发展历程中,依靠一代代科学家不断探索、攻艰克难,“从零开始”的风云卫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实现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据他透露,年发射的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对我国区域可实现每5分钟一次的观测覆盖,最高分辨率从1.25公里提高到米,并且在全球首次实现静止轨道大气高光谱垂直探测,综合探测水平国际领先;年发射的风云三号D卫星,搭载有世界上首台能获取全球米分辨率红外分裂窗区资料的成像仪器,可以每日无缝隙获取全球米分辨率红外图像。“这种‘独步天下’的能力,为全球生态环境、灾害监测和气候评估提供中国观测方案。风云卫星在体系上非常完整,可以说,其他国家拥有的探测能力我们都有,我们所有的,他们有些没有。”杨军说。风云二号H星首幅图。起步接连失利,“风云”笼罩阴霾在50年前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别说造自己的气象卫星、用自己的气象卫星,很多科研技术人员连什么是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有何作用都不知道。“从零起步到底有多难?”杨军有这样一个说法:风云卫星建设发展50年的过程,每一个航天可能出的问题,我们一个没落,都遇到过。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据他介绍,风云一号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发射成功,科研人员拿到第一张成图时,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正在主持国际会议,会上他把第一张图,给在座的国内外专家“秀”了一下,全场掌声雷动——中国成为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这一事实震惊了全世界。然而,由于姿态控制问题,第一颗风云卫星只工作了39天,便消失在茫茫太空。之后的研制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据风云四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董瑶海回忆:年,风云一号B星发射,10多天后卫星出现异常,只工作了天便宣告失效。年,风云二号01星在发射前测试过程中发生意外。年,风云二号A星发射成功,但运行几个月后便出现故障,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业务化。起步的接连失利,让“风云”卫星事业笼罩了一层阴霾。董瑶海说,卫星成功上天业务化运行后,第一个需要破解的问题,就是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努力、重点攻关,解决了影响卫星长寿命运行的技术问题。直到世纪之交,“风云”的阴霾才最终散去。年和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C、D业务星,卫星在轨运行寿命分别达到6年5个月和10年,大大超过设计寿命。年至年,成功发射了风云二号C、D、E业务星,在轨运行寿命达到8年至10年。除了学习和合作,没有别的出路“除了学习和合作,没有别的出路。”这是孙家栋的一句话,很多“风云”人认为用它来形容那段低谷徘徊期很合适。让人感慨的是,当风云一号A星、B星运行寿命未能达到目标,受到巨大质疑时,已是古稀之年的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着了魔一般”带领科技人员分析原因,并亲自到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工作,要求支持“我们的这支气象卫星队伍”走下去;为了攻克风云二号前两颗卫星出现的问题,时任风云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师许健民,副总师李希哲、张青山与全体团队成员一起,没日没夜,登上青藏高原开展“救星”试验,于上万次手写运算中破解“定位”难题,不仅让卫星“起死回生”,更使得“图像上每一个点都变得很准确”……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付出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的代价,才为气象卫星的迅速赶超奠定了基础。如今,风云四号卫星正为全球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杨军说,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计算,风云卫星在减轻灾害损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非常高,投入产出可以达到1∶40。他说,我国是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每年强降水导致的洪涝和泥石流、干旱和大风引发的沙尘暴、闪电引燃的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其中70%以上的自然灾害就是因为气象原因造成的。“气象问题研究透了,除了地震以外的大部分灾害都能搞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气象卫星的原因。”杨军说。风云气象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唐世浩给了一组数据:自从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以来至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个台风、登陆我国的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唐世浩说,风云四号卫星投入运行后,我国对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监测识别时效从15分钟提高到5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9%,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从95公里减小到71公里,优于美国、日本等国。“风云”为何能短时间内实现赶超?中国风云卫星技术能力进步速度如此之快,国际不少知名专家在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大为好奇: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年欧洲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而中国直到年才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卫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实现赶超的内在发展逻辑是什么?杨军说,风云卫星是在我们国家在技术比较落后、国力不足的时候搞的大系统工程。半个世纪前,周恩来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年亲自批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年9月7日,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一号A极轨气象卫星,获取了清晰的遥感图像,从此告别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回忆当时的场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感慨万千:“我当时热泪盈眶,距离我们决定放自己的气象卫星过去了近20年,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作为风云三号A星研发亲历者,风云气象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忠东回忆道:年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是极轨第二代第一颗卫星。为集中精力搞研发,科研团队把技术骨干拉在一个郊外偏远的招待所里封闭,每天上午干4小时,下午干4小时,晚上干4小时。“这颗卫星采用新一代技术,很多工作都是第一次做,我们讨论非常激烈,有个同事梦话说的都是讨论的内容——做梦的时候,脑袋里转着的还是我们卫星工程上的事!”杨忠东说。谈及风云卫星的下一步发展时,杨军透露,不久的将来,风云四号B星、风云三号E星也将发射升空。这其中,风云三号E星发射后,将是国际上业务卫星第一个在晨昏轨道运行的气象卫星。该卫星在国际上非常引人瞩目。杨军提到一个细节,几年前我国宣布这项计划时,世界气象组织的会场上马上响起掌声,认为中国此举将增强全球数值天气预报能力,提高预报水平。“这颗卫星不仅是帮助中国自己,全世界都会受益。”杨军说。风云四号B星则更值得期待,它是风云四号第一颗业务星,它的发射将标志着风云四号正式进入业务,将使得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和气象业务全方位地升级提速。杨军说,因为天气系统瞬息万变,瓢泼大雨可能转瞬即逝,以往气象卫星每隔半小时才能观测一次,很可能错过这些动向。而风云四号B星具备在静止轨道高精度分钟级成像能力,可以通过非常壮观、清晰平滑的动画,让天气系统的变化,第一次高清晰全天候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相信不久的将来,不管是卫星还是应用,我国应该都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唐世浩说。“在我退休之前,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看到的。”他补充。风云四号A星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第一幅多通道彩色合成图像。(本文图片由中国气象局供图)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