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家长不免跟着紧张起来,感觉不做点什么,心里就过意不去。
实际上,宝宝发烧只要护理得当,按时服用退烧药物,一段时间就能好。
然而,一些广为流传、甚至基层医务人员还在用的错误退烧方式,会给孩子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
就在前两天,一则新闻爆出,村卫生室的医生,给半岁大的孩子用了灌肠的方式退烧。结果孩子不仅烧没退,反而病得越来越重。
父母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孩子全身多处脏器受损,还出现了急性肾衰竭。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孩子不仅每天要做10个多小时的透析,通过机器来维持生命,今后还需要换肾。
本来只是小小的发烧,却因为错误的退烧方法毁了一个孩子,一个家庭。
灌肠退烧有多危险?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所谓的灌肠退烧,就是把药物通过肛门注入直肠,以此来达到治疗目的。
医院,可能很难看见灌肠的踪影,但在许多城镇、乡村,仍有使用。
孩子的肠道非常脆弱,如果操作不规范,轻则损伤粘膜,重则还会导致肠道穿孔。
另一方面,肠道给药不好控制药量。
灌肠后一些药物还是会流出来,连医生也无法准确判断孩子究竟吸收了多少。一旦用药过量,就很容易损伤孩子娇嫩的肝、肾等脏器。
就像新闻里的孩子,因为实在伤得太重,只能依靠透析。
另外,灌肠还会有很大的致敏风险。
灌肠退烧不像打针那样需要做皮试,略过这一环节,孩子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灌肠退烧「劣迹斑斑」,一般情况下都不推荐使用。
而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几种错误的退烧经验依然广为流传。
这3种错误的退烧法
千万别给孩子用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1.捂汗退烧法
「捂一身汗,病就好了。」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一种误区。
然而,出汗多并不等于病好了,还可能给孩子带来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远远不及成人,捂热的状态下可能不仅无法出汗排热,反而会因为不能散热导致热量在体内储积,体温升到比调定点更高,出现41℃以上的超高热。
有一部分孩子会因为温度过高导致脱水或「热性惊厥」,1岁以内的孩子更有「捂热综合征」的危险——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严重时致死。
因为发烧捂汗退烧频出悲剧的新闻,并不鲜见。
图片来源:网络
2.酒精退烧法
酒精在人体皮肤上挥发的速度非常快,带走的热量也更多,大面积使用的话,反而会让孩子出现寒颤的情况。
婴幼儿的皮肤也非常稚嫩,角质层薄,黏膜血管丰富,酒精很容易透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导致孩子酒精中*。
东莞的一对父母用工业酒精给孩子擦拭退烧,结果孩子当即不省人事,医院抢救后还是不治身亡。
图片来源:网络
医院PICU主治医生马伟科介绍,父母小孩用的毫升的工业酒精,这个量放在成年人身上都受不了。
年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早已明确指出,不推荐给孩子使用酒精擦拭的方法退烧。
3.退烧针退烧法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退烧针是一个统称,目前常用的退烧针基本分为三大类:
氨基比林系列赖氨匹林系列地塞米松
1)氨基比林,可能致死
氨基比林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能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症,造成宝宝的免疫力大大降低。
从年到年,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人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欧洲死亡余人。
此外,氨基比林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也很可怕,严重时会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虽然我国在年的时候就淘汰了氨基比林针剂,但它的两种复方制剂——安乃近与安痛定,目前仍在基层广泛使用,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千万留心。
2)赖安匹林,可致癫痫
孩子在注射赖安匹林后,可能会出现惊厥、呕吐等症状,甚至会昏迷,严重时可能直接导致死亡。
这种严重的不良反应被称为瑞氏综合征,12岁以下的孩子的患病比例最高。
3)地塞米松,弱化孩子的免疫反应
地塞米松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来起到快速退热的效果。
体温调节中枢敏感性下降的同时,身体的炎症反应也降低,使得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难以发挥作用,很容易引发进一步的感染,引起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
长期用激素给孩子退热,还会逐渐破坏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长此以往,想孩子少生点病都难。
孩子发烧
这才是正确的退烧方法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发烧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任何退烧行为,都是为了让孩子更舒适一点。
所以,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
除了开空调、多喂孩子喝水、少给孩子穿点衣服等物理退烧方式外,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好,也可以适当给吃退烧药。
2~3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
6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布洛芬。
这两种才是目前国内和国际公认的最安全的退烧药。
孩子发烧,是每一个父母都难以避免的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除了要不停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还要一路打怪升级,不盲从不盲目。孩子的健康,值得我们花更多的心思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