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涛
排版/胡玲
审核/张旭东
今年春季长三角地区遭受严重的疫情冲击,上海、苏州等城市经济发展数据呈现暴跌乃至负增长的迹象,疫情给了经济繁荣的长三角沉重打击。然而在长三角诸多城市沦陷下,有一座默默无闻的城市仍傲然挺立,它一改往常严厉封控的政策,作出“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可以光明正大地来”等表态登上热搜。不仅如此,在长三角诸多尖子生经济先后腰斩的情况下它却能逆势增长,并斩获多项第一,继过去“中国最牛风投机构”火爆网络后,它再次登上热搜。
它就是长三角最大的黑马——合肥
今年一季度疫情期间,合肥以5.3%的经济增速领跑诸多长三角的GDP万亿城市,更是创下11.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记录,领跑中国24个GDP万亿城市。在同期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外贸全部负增长的情况下,合肥外贸依旧保持了10%的高速增长,面对疫情冲击,我们不禁想问:
为何合肥在众多长三角发达城市中独占鳌头?
为何合肥能建立出众的防疫政策?
一向默默无闻的合肥,究竟凭借什么超越一众长三角尖子生?
11月16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合肥高居全国第12位,超越无锡、宁波、南通等众长三角发达城市。在合肥取得优异的成绩的背后,是勤劳的合肥人民辛勤努力及市政府多年的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及“史上最强的市委书记”孙金龙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在过去十余年里,合肥已建立以电子信息、显示平板、芯片、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这些产业支撑合肥成为中国GDP增长最迅猛、工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也得以让合肥在疫情冲击之下经济保持足够的韧性。合肥拥有一套完整独特的工业,而“合肥之问”的关键密码就在“工业立市”里。
苦难的合肥凭什么?
年合肥刚被设立为安徽省会时,只是一个5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彼时作为“长江五虎”之一的安庆已发展许久,从经济力或城市领导力上安庆似乎更有资格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泡在苦水里的合肥常年贫穷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备受质疑:它凭什么成为安徽省会?
年,伟人的一句“合肥不错,居皖之中,从长考虑,似较适宜”让合肥成为安徽省会的决定板上钉钉,这个“小县城”正式成为安徽省会,开始努力成长。
年,合肥经济总量超越安庆成为安徽省内“一哥”,从年—年,这31年里合肥在质疑声中一直默默埋头努力,弥补差距。尽管作为安徽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彼时合肥的经济仍多年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它既缺乏沿海江浙城市的高新产业和对外出口交流的机会,同样也缺乏西部城市的国家政策支持,薄弱的工业底子使得合肥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心无力,合肥太缺乏自己的产业了。
图为90年代的合肥
进入新世纪,合肥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经济落后的它没有省会该有的模样,经济总量仅有亿,位居全国第82名,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垫底,由于城建破旧,形象灰头土脑,外界给了合肥“中国最大的县城”称号,此时的合肥是个没人看上的“丑小鸭”,想发展却看不见希望,合肥的希望到底在哪儿?
“史上最强的合肥市委书记”
然而,就当人们并不看好合肥这只“丑小鸭”时,命运开始眷顾这个可怜的城市,而合肥也没有辜负命运的眷顾,死死抓住时代发展的机会。
年,合肥迎来了新的市委书记——孙金龙,这位“史上最强的合肥市委书记”,日后被每一位合肥人牢牢记在心里,他将带领合肥从“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
图为原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
孙金龙的到来为合肥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举改变了贫穷的合肥,让合肥人拥有了从未有过的雄心和姿态来建设自己的家园。
上任之初,孙金龙制定了“大拆违,大建设,大发展”战略,他不怕既得利益者的报复和民众的疑惑,不到一年内,在他的坚持下合肥共拆除万平方米的各种违章建设,并实现了“零冲突”记录。大拆除为合肥的基建提供了宽阔的场地,合肥开始了城市大基建,修路、修桥、到处修到处挖,甚至连距离合肥市区最偏远的长丰县都修好了公路并通车。
图为合肥大拆违现场
“大拆违,大建设”为合肥日后的发展摆脱不少掣肘,孙金龙要开始大发展了。年他组织只招商队伍奔赴全国各地为合肥招商引资,一年后合肥就吸引投资资金66亿,年合肥的吸引投资总额高达亿。在诸多招商引资案例中,年京东方投资落户合肥,是孙金龙为合肥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之一。
随后年孙金龙提出合肥“工业立市”战略,整合合肥的政策、资金等资源全方面为工业服务。这位市委书记不仅为当时的合肥指明了发展道路,其“工业立市”的战略对合肥的影响更是延绵至今,如今的合肥身上有着强烈的工业属性。
通过紧抓合肥市政府的工作效能和建设滨湖新区长远战略,合肥在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上走的更远,非凡的政治魄力和清晰的战略思维以及孙金龙全身心为合肥人民服务的精神让合肥在此后高速发展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也成为合肥“史上最强的市委书记”。
弯道超车,靠什么打造工业合肥?
年孙金龙提出合肥“工业立市”战略,合肥首先瞄准了家电产业。
合肥有着不错的家电产业基础,早在年就开始生产冰箱的合肥美菱是安徽首家上市公司,合肥本土家电企业荣事达更是生产出世界上首台仿生洗衣机。年合肥引进惠而浦、格力、美的等家电企业,宣布打造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的宏伟战略。仅过三年,年合肥一举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而合肥却并不满足于家电产业,它把目光瞄向了京东方,这家日后改变合肥乃至中国显示面板产业的企业将一举改变合肥的命运。
图为京东方
年,当京东方向深圳寻求落户却惨遭拒绝,合肥向京东方伸出了橄榄枝。为了拜访京东方,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孙金龙亲自挂帅,市长吴存荣负责具体操盘。孙金龙表示,合肥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引进京东方。彼时合肥财政年收入亿,而引进京东方合肥要掏出亿,为了填补空缺,合肥甚至停掉了地铁基建项目,给钱、给地、给优惠政策。
尽管为了引进京东方合肥遭受诸多质疑和嘲笑,但富有前瞻性眼光的合肥领导人却铆足了劲一定要为合肥家电产业拼上最后一块拼图——屏幕,而京东方也为合肥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年,京东方共为合肥带来亿回报,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种显示屏业务稳居全球第一,同时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上游企业投资合肥。
京东方入驻合肥是一次“政府主导配套式产业升级”,这种投资模式在长三角各城市间很少能见到。
在解决显示屏“面子问题”后,合肥接着要解决“里子”芯片等问题,年,合肥市政府邀请半导体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产业发展讨论,会后出台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年)》,这份发展规划甚至比国家半导体发展战略还早,在高新技术领域,合肥前瞻性思维值得赞叹。
年合肥引进长鑫存储一跃成为半导体城市,长鑫存储也没有辜负合肥的厚望建成了12英寸晶圆厂并投产,不久后长鑫推出国产第一代10nm级8GbDDR4内存,一举打破了海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合肥芯片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六、长三角第三。
此外,通过抄底蔚来,合肥在火热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中布下了关键的棋子。年,大众汽车正式落户合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肥再添一位有实力的车企。合肥成功搭建起举世瞩目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和全国各地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
如今,合肥已建立以电子信息、显示平板、芯片、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产业竞争力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合肥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显示器三大产业入选,而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分别只有两个及一个,南京并未入选。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4.9%,远超杭州和苏州,而合肥的新兴独角兽企业更是以33家的数量一举超越南京成为长三角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这些瞩目的成绩都离不开有着“中国最牛风投机构”之称的合肥市政府。
合肥市政府有一套精准有效的投资招商模式和产业逻辑,有着一大批懂政策、懂产业、懂技术、懂市场、懂企业、专业性极强的招商队伍,并时刻紧盯前沿产业及产业链和相关目标企业,开创了独特的国有资本引领,战略投资者推动等产业投资新路径。
“丑小鸭”蜕变“白天鹅”
合肥开始领跑长三角
“二线的城市,一线的科研”,和长沙、成都等城市走网红营销途径不同,合肥着重科技产业创新、重视科教、努力利用科技优势建设自身产业,发展高端产业路线的背后是合肥有着厚积薄发的科研实力和相关配套支撑。
合肥的高精尖产业例如量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都和中国科大有着深深的联系,其中数语音智能技术领先的科大讯飞最为出名。合肥有着中科大等一系列中国头部理工科研院所,时至今日合肥已然成为全国知名的科技城市。
图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科研水平上,合肥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国家大科学装置及国家实验室的数量不仅位居长三角第一名,更是高于北京,相比较下长三角科教名城南京只有南京天文台、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等少数重量级科研装备。如此科技氛围为合肥造就了无数人才,迄今为止合肥共有“两院院士”人,远超南京97位院士数量。海量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储备推动了合肥的产业升级,合肥更是利用科技优势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领先长三角的技术优势推动了合肥的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
截至年,合肥共计人口数量.5万,反超南京,人口增长幅度超50%,人口增量仅次于苏州、杭州,甚至高于上海,远远甩下南京,领先众多长三角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反映了近年来合肥经济爆炸性增长,以往在面对南京、杭州、苏州等发达城市的人口虹吸时,显得土头土脑的合肥毫无办法,如今转型先进发达的它也能吸引长三角地区高级人才落户,实现对长三角地区的逆袭。在城市吸引人才落户及创新产业时,合肥也在积极融入长三角,合肥已建成“米字型”铁路网,铁路公里,铁路网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里程和密度均居长三角主要城市首位。
图为合肥铁路线网
如今从科技、人口、医疗、交通等方面合肥都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不可忽视的存在,因地制宜的战略、高素质人才储备等都助力它领跑长三角,合肥赶上来了。
不屈不挠的合肥人
合肥如今的腾飞,也许在五十年前就已注定,面对贫穷落后的家乡,合肥人不愿妥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一砖一瓦垒起心中的梦想。
年,来自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下寻求安家之所,辗转河南、江西等省份均遭拒绝,当中科大为选址发愁时,时任安徽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主动伸出援手。彼时作为“难兄”的合肥连饭都吃不饱,缺乏电力和暖气,但依旧为“难弟”中科大开了特例,为此中科大成为那个年代南方唯一冬季有暖气的高校。不仅如此,中科大还是合肥最高的用电保障单位,哪怕是合肥市政府停电,中科大都不能停电。
图为勤劳的合肥市民
多年后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谈及当年留下中科大时曾说:
“60亿,我们自己掏的,要干就干世界级!为科学家省吃俭用,合肥可是有传统的哟!”
随着中科大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来到合肥安家,中国电科38所、43所、电子工程学院……这些在中国科技界举足轻重的机构为日后合肥的腾飞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面对合肥人民的热情招待和全力支持,中科大不负当年合肥人民的众望,从量子科技第一股“科大国盾”到量子测量计算,中科大助力合肥成为仅次于北京的“中国量子之都”。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合肥和中科大已产生不可磨灭的感情,合肥挽留了中科大,省吃俭用支持中科大,中科大也助力合肥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腾飞。
回首64年历史,合肥从泡在苦水里的一个小县城到“中国最大的县城”,再到如今中国城市中疾驰的“黑马”,合肥的崛起是一场冲破时代桎梏的破风。
时过境迁,合肥已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土里土气的县城,它已成长为长三角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它的成长为合肥人带来从未有过的雄心和自信,也让合肥收获发展的红利。
尽管合肥距离长三角中心城市仍有距离,工业比重相较于南京、苏州等城市较低,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但合肥新兴产业具有足够的优势,想要利用好科技优势,强化产业竞争力,提高成果转化能力,这不仅需要合肥主政者有敢为人先的魄力,更需要合肥人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泡在苦水里受尽磨难的合肥人,凭借不屈的顽强气魄,已带着合肥冲破桎梏。合肥的成功,离不开每个为家乡发展努力拼搏的合肥人。
苦难和贫穷磨练了合肥人的意志,年当那位“史上最强的合肥市委书记”带领合肥人举起铁锤大拆除时,当他带领合肥人为合肥招商引资时,也许当时的合肥人并不知道,仅仅过了20年合肥就进入中国为数不多的万亿级城市,他们眼里那个土里土气的家乡也能让深圳、上海来学习取经。
回顾历史,在合肥发展初期,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合肥人在肥西建设一条延乔路来铭记革命先辈,延乔路的尽头是通往市区的繁华大道,爱国、勇敢、勤劳的合肥人用双手将合肥建设成长三角繁华的都市。
合肥,这匹疾驰的黑马,正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群雄。
参考资料
■《孙金龙:一个曾把真心掏给合肥的主政者》读红皖
■《长三角41城全年GDP成绩单出炉!“苏大强”拥有最多尖子生→》上观新闻
■《增长4.9%!合肥这个数据居长三角“万亿城市”第一!》世界制造业大会
■《万亿城市新征程·合肥》央视《对话》
本内容属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