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皮肤过敏症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浙窑马年最后一次柴烧
TUhjnbcbe - 2020/6/26 18:15:00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浙窑马年最后一次柴烧


浙窑马年最后一次柴烧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开窑啦!开窑啦!


  位于莫干山麓浙窑的山坡上,一座小院,一点灯火,一缕轻烟……


  谁见柴窑色,雨过天青时——打开窑门就像发现新生命一样,陶艺家小心翼翼地端详着每一件作品。原来的寻常泥土已绽放成千变万化的美器,静静地舒展着生命的气息。


  太成功了——浙窑马年最后一次烧窑的成功率高达80%,成为最成功的一窑。300余件壶、杯、碟、酒具、香薰、花插,釉色靓丽温润,色彩对比强烈。人们常说瓷之贵重就在于它的自然窑变,在现场看到这些瓷器,深感柴窑之神奇,美器之珍贵。浙窑人烧出新作品、新希望,象征着羊年吉祥如意!


  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倾力打造的浙窑国际创作中心,是集创作、研究、展示、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当代陶艺创作基地,聚集着一批有着学院派背景的艺术家。他们的初衷是研究陶瓷文化,开创当代陶瓷日用器的新风潮。“比如说,找一些年轻的艺术家,由他们来设计、制作日用陶瓷器具,既有艺术品的美,又有大众百姓的价。”浙窑国际创作中心负责人、陶瓷艺术家司文阁说,现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陶瓷日用器的制作水准越来越高了,中国作为瓷器的起源地,对日用陶瓷反而“不讲究”了。比如,在日本吃乌冬面,会用黑色瓷碗来装,黑碗配上白面条,特别好看。我们煮面,多半随便找个碗,装得下就成了。人们使用瓷器往往会忽视心理感受,最主要的感觉还是今天吃什么,至于用什么杯盘却不重要了。


  在司文阁眼里,作为一个现代创意产业,浙窑当务之急是找回日用陶瓷的艺术之美——柴烧就是一种充分展现泥土自身美的烧制方法。现代制瓷多用电、燃气,而柴窑指的用薪柴为燃料烧制陶瓷制品。陶瓷作品可分上釉与不上釉两大类,我们一般所用的盘碗都是上釉的,浙窑目前烧制作品以薪柴自然落灰形成的釉色效果为主,追求陶瓷的本真。


  烧窑人戎琪炯说,每一次柴烧都要准备上万斤的柴才能保证火候。浙窑精心调配而成的陶土或瓷土经艺术家手工制作,作品成型后再入窑。从装窑到烧成大约要十几天时间,使用莫干山散柴不间断人工投柴烧制4天4夜,窑温攀升至1230℃—1320℃,才能使陶土色泽变化的同时,让自然的落灰熔融为自然釉。每一次窑烧,皆是独一无二的火与土的触碰,呈现出脱胎换骨后的质朴模样。


  望着陶艺家们忙碌的身影才知道,从备料、配料、拉坯、矫窑、烧制等繁复的工序到完成,浙窑柴烧每窑需要历时月余。“投柴的速度与方式、柴的种类、天气、火候、装窑疏密、温度高低等细微因素,都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烧窑人贺博文说,烧制时间的漫长不仅考验陶艺人的心态,枯燥的烧制过程也让他们更加静下心来,体会柴烧作品的纯朴之美,从而制作出更多优美的器形。


  火中取栗的感觉真好——正是这群陶艺人的参与,才使枯燥的烧窑过程成为一种快乐,他们在新年来临之际躲进大山,日夜守护着窑炉,通过学术、修养、审美而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自然美,即泥、釉、火的完美结合,使瓷韵天成。


  天色暗了下来,劳累了一天的烧窑人开始享用几天忙碌后的第一顿美餐。厨师小范说,一窑作品需要近100个小时不间断地投柴,非常不容易。山上温度低,必须给足热量让大家坚持住。山中清冷,白天温度还可以,但晚上比城市里冷很多,大家只能靠简陋烧饭的土办法取暖,这不时让人回味起以前的老时光。


  “柴烧作品的美,就在于你永远无法预计它烧出来的模样,更迷人之处是作品釉色永无重复,这带给创作者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惊喜。”司文阁说,柴烧虽然形成不了规模化生产,但由于木柴燃烧温度的细微变化,使柴烧陶艺作品产生自然、变化之美,这是用电、用煤的窑烧不出的美感。


  羊年就要到了,当浙窑文化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浙窑人又将走进静谧的莫干山麓重新点燃柴窑,从远古的陶瓷烧制技艺中,探寻当代生活陶艺品质的再提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窑马年最后一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