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能源汽车你最先想到的是哪家公司?是特斯拉还是比亚迪?我相信众说纷纭,但没人能够否认“蔚小理”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三大品牌,这三家企业均成立于至年期间,同时也都在美股和港股上市,被业界称为三大造车新势力。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蔚小理”逐渐有了分化,理想可能是三家里最先突围新能源车企,至少刚刚发布的年一季度财报体现了这点。
一季度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全年盈利不是梦
三大造车新势力均保持着一个比较尴尬的记录,那就是从成立起至今没有一年的净利润是正的。
年理想汽车亏损20.1亿元,小鹏汽车亏损91.4亿元,蔚来亏损得更多,为.6亿元,“蔚小理”成为了亏损的代名词。当然,理想的情况比较特别,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实现单季度盈利,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了2.57亿元。
今年一季度理想再创佳绩,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9.3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6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9.3亿元的季度净利润不仅是理想成立以来的单季盈利记录还是首次一季度盈利以及连续两个季度盈利。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理想极有可能实现年度盈利,这是另外两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理想大概率成为第一家打破“亏钱”魔咒的新势力车企。
扭亏为盈没有秘诀,销量提升是关键
为何理想能够在今年一季度实现超过9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呢?答案并不复杂,销量上来了!和当年的特斯拉一样。
马斯克的公司目前是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但大家要知道特斯拉从成立之日起就在亏钱,连续亏损了17年后直到年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那一年特斯拉的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理想可能复刻特斯拉的轨迹。
年一季度理想交付了辆汽车,同比增长65.8%,连续三个季度交付量大幅上升。其实去年四季度理想的交付量已经取得了突破,辆的成绩在“蔚小理”中拔得头筹。
很多人不明白交付量的提升为何会让车企扭亏为盈。这主要与规模效应有关,或者说每辆车分摊的固定成本降低了,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张三开了一家奶茶店,花了10万元买了一台奶茶制作机,机器的购置费用为固定成本,不论卖出多少杯奶茶都是花了这点钱。我们假设机器只能使用一年,一年只卖出杯奶茶则每一杯奶茶分摊到的成本为元;卖出1万杯,每一杯分摊10元;卖出10万杯,每杯分摊的成本就只有1元了。除了设备成本外,奶茶小妹的固定工资(非提成奖金)、店铺房租等也是固定成本,销量越高单位成本越低,越有可能实现盈利。
汽车制造比制作奶茶要复杂得多,但财务上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交付量越高意味着单台汽车分摊的固定成本越低。
二季度预计至少交付7.6万辆车,净利润有望再创新高
正如上文所言新势力们想要赚钱就得提高销量,理想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得最好的。
从4月的交付量来看理想将会在二季度卖出更多的车。年4月理想单月交付辆汽车,这个数字已经接近蔚来一个季度的交付量了。财报中理想预计整个二季度的交付量在辆至8辆之间。该预测是合理的,因为哪怕5、6月的交付量与4月一样,整个二季度的交付量也将突破7.7万辆。
我们按照辆的最低预计交付量计算,二季度理想卖出去的汽车数量比今年一季度多44.5%,这意味着规模效应将更加明显,所以我说理想的净利润可能会再创历史新高。
不再只做增程式汽车,纯电车型或成未来主力*
理想的突围与前期只生产增程式汽车有关,该战略更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围绕增程式汽车的争议不少,一些大佬甚至直言增程式汽车根本不能算新能源汽车,马斯克曾经表示增程和混动式汽车只是汽车历史上的过渡品,未来的世界是属于纯电车的。
不过,国内充电和储能资源还未布局到位,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没有那么多充电的渠道,增程式汽车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减轻电量焦虑,这可能就是只做增程车的理想的销量持续上涨的原因。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可能意识到了增程式汽车迟早会被淘汰,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开启了“双能”战略,全面发力“智能”和“电能”。
“电能”方面,理想推出了V高压快充解决方案,可实现充电十分钟续航公里。同时,还将推出首款纯电汽车,搭载宁德时代的4C麒麟电池。
理想汽车的目标是到年形成1款超级旗舰车型、5款增程式汽车、5款纯电车型的产品布局。由此可见在理想未来的战略中纯电汽车将占据产品线的半壁江山,未来不排除旗下所有新车全部为纯电汽车的可能。
押注增程式汽车让理想领跑三大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未来的业绩非常具有想象力,极有可能成为第一家实现年度盈利的企业。逐步转型纯电汽车则是第二次押注,进入竞争更激烈、内卷更严重的纯电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好在前期建立的品牌效应能够减轻竞争压力,期待国产汽车制造厂商可以实现新的突破,早日涌现出第二家比亚迪式的企业。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